六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,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
(二十五)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。穩步推進農村改廁。指導中西部資源條件適宜且技術模式成熟地區穩步推進戶廁改造,積極開展干旱寒冷地區適用技術產品研發與試點,探索農戶自愿按標準改廁、政府驗收合格后補助到戶的獎補模式。具備條件的推進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設、一并管護。協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。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,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和源頭治理。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,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利用。整體提升村容村貌。建立健全常態化清潔制度,有序推進村莊清潔行動。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示范。
(二十六)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。加強建設任務統籌。推動省市縣編制鄉村建設年度任務清單,規劃布局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。以縣為單位建立鄉村建設項目庫,合理安排建設優先序。健全全國鄉村建設信息監測平臺,完善工作推進考評機制和問題發現處置機制。推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補短板。開展村莊微改造、小改進、精提升,穩步提升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。協調推進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向國有農場延伸。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重要領域監測評價,征集推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。深入實施“百校聯百縣興千村”行動。
(二十七)提升鄉村治理水平。創新推廣有效治理辦法。推廣清單制、積分制、“村民說事”等務實管用鄉村治理方式,推進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,豐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。啟動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,鼓勵地方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,宣傳推介一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。推進農村移風易俗。開展高額彩禮、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綜合治理。通報表揚一批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工作先進縣(市、區)。鼓勵各地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,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便利條件。完善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、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。
(二十八)推進鄉村文化發展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。組織“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”、“新時代鄉村閱讀季”活動,推出一批“三農”領域優秀文化作品。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。堅持農民唱主角,鼓勵支持基層和農民群眾自主舉辦“村BA”、村超、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。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。積極搭建農村文化展示平臺,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,開展鄉村文化資源摸底調查,啟動第八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認定,申報一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設農耕文化大講堂,開展“農業文化遺產里的中國”宣傳活動,實施“農遺良品”培育計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