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司里,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:“這孩子看著挺不錯的,怎么就不出活兒呢?”明明是從名校招來的優秀畢業生,為什么到了工作崗位上,業績表現總是差強人意?不僅如此,剛畢業的好學生有時還會冷不丁冒出這樣那樣的毛病,嚇得你一身冷汗。曾經有一個國內頂尖高校的畢業生,被直接領導批評后極度不滿,直接沖到公司CEO面前理論:“我的老師、父母、同學都說我很棒,你們憑什么說我不行?”把幾位領導都氣個半死。
好學生進入公司之后,一定會成為好員工嗎?這個思路在人力資源領域早已經被否定了。好學生和好員工,這是兩個體系下的事情,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。這就好比讓劉翔參加100米蛙泳比賽,他能不能拿金牌,誰也說不清。
首先,校園和職場的評判標準不同。校園評價一個人好壞的標準是態度,而公司要的是結果。在學生時代,只要你聽老師的話,按照老師教育的去做,你就能夠獲得各種榮譽,被評價為一個好學生。好學生即使某次考試失利了,但只要足夠努力,老師也會安慰你,耐心地指導你,直到你取得更高的分數。而公司里不一樣,領導要的是結果,要的是“出 活兒”,也就是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任務。能完成的,就是好員工,完不成的,就是需要淘汰的員工。很多學生初入職場時,對這點很不適應。有些女生哭著鼻子說:“我已經很努力了,為什么還要批評我?”在公司里,“我努力了”這種解釋是沒有用的,只有“我完成了”才能體現你的價值。
其次,校園和職場需要的能力不同。簡單地說,學生時代靠的是智商,工作以后更看重情商。在校園里,考試要拿高分,文科生靠的是記憶力,理科生靠的是邏輯推理和演算能力,這些都屬于智商的范疇。而走進公司,要想成為職場達人,更多需要你的人際關系、協調溝通、團隊協作能力,而這些多屬于情商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發現,有些在學校 里所謂的“邊緣學生”,到了公司里反而如魚得水,不僅工作業績出色,而且深獲周圍人的好評。這就是因為這些學生雖然智商不高,但是懂得為人處事,能夠很快 融入團隊中,在眾多前輩的支持下順利轉身,完成工作。而這一點,常常是最容易被好學生們詬病的:“他們那是在混社會,我們才是做學問。”沒錯,我們受了十 幾年的學校教育,一直在學如何做事,卻很少有課程教我們如何做人。而在現實生活中,與人相處的能力,尤其與眾多的人同時相處,協調平衡各方力量,共同完成 任務的能力,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,也是剛畢業的學生最缺乏的能力。這種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順利進入職場,而且還決定了他在公司里能走多 遠,做到多高的位置。
第三,校園和職場的評價維度不同。校園里的維度很簡單:一條主線,分數越高越好;一條副線:社會活動越多越好。而公司里的評價維度則要豐富得多,不同工作崗位需要的能力可能完全 相反。比如同樣是廣告公司,在策劃文案部門,領導希望你頭腦靈活,創意無限,鬼點子越多越好。而如果是在市場調查部門,則需要你認真仔細、嚴謹踏實,對數 據高度敏感,一個細節也不放過。崗位職能的不同導致了對人才能力需求的不同。一個人做這份工作可能非常失敗,而換一份工作可能馬上就脫穎而出。公司招聘的 最高目的不是要招到最優秀的人,而是最合適的人。
說了這么多,很多好學生可能要砸磚頭過來了:“成績好難道錯了?難道品學兼優到了職場里一點優勢都沒有嗎?”其實,大學畢業后,在工作這件事情上,所有學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的。無論你之前在學校里表現如何,在新的環境里,都需要了解、適應這里的規則,重新塑造一個符合工作需要的自己,這樣才能在新崗位取得成功。而對于公司來 說,精準定位招聘,加強新員工培訓,也許比單純從學業成績判斷一個人要有效得多。(新浪博客 唐曉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