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一旦做駐場的技術員,每一批次雞從進苗到出欄的40多天時間里,技術員需要天天照看,是不能離開養雞場的。”韓月花稱,由于養雞場多在郊區或是村子邊緣,比較封閉,缺乏娛樂和外界的溝通,新畢業的學生多不愿意從事這一行。即使是當年和她同窗的同學,也多數走了仕途或者搞教學研究、做企業,真正一直在一線從事養殖工作的很少。
張遠介紹,他們班總共有40個同學,畢業的時候有20多個都去了寵物醫院,還有一部分選擇了繼續求學深造,真正去獸藥廠做技術員的寥寥無幾。“剛畢業的學生,每月底薪只有800元到1000元,賣藥提成一般是5%,但是經驗其實比理論重要,新技術員的賣藥提成一般就幾百元。”因為不堪低微的薪水和不體面的工作環境,很多人在從業1年、最多2到3年后就會轉行。
“也有賺到錢的,做了3年技術員后就成了業務員,然后升到銷售經理、地區經理。但這畢竟是少數。”張遠推測只有那些在采用“公司+農戶”企業模式里做駐場技術員的才有可能,因為規模大了用藥量才可能大。
如今張遠已經放棄了這一行,他的打算是出國去做點生意。
另據記者了解,各級畜牧獸醫單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編缺崗情況,越是邊遠地區越嚴重。不少基層獸醫站沒有經費來源。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待遇差、工作積極性不高。現有畜牧獸醫隊伍培訓不及時,專業素質和工作質量不高。
據了解,目前我國每年家畜飼養量近20億頭(只)、家禽近160億只、水產品年產量3622萬噸。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我國有各級獸醫行政、執法、技術支撐等單位獸醫工作人員約26.5萬人,承擔著政府獸醫服務職能;有64.5萬名村級防疫員,協助承擔著一線防疫任務。這三部分總和超過100萬人。雖然數量達到了一定規模,但從人員素質看,尚不能滿足經濟、社會發展對獸醫服務提出的基本要求。
“不過我的同學中也有很小一部分來自于養殖業家庭,一些同學讀完大學之后,直接回去利用所學的知識在當地搞起了規模更大、養殖方式更專業的養殖產業。這一部分學生或許能為農村雜亂、無序、缺乏科學的養殖方式,帶來更多的科學示范效應。”趙強稱。